措尼仁波切

愛與微細身

措尼仁波切 微細身的修持

2019/07/25

我們與本質愛失去連結了

我認為人們期望在這個不恆常世界的某處找尋到恆常的基礎。

請與我們談談關於 「渴望找到恆常基礎」所產生的苦

 

 

我通常稱之為高級的苦,如我先前所提過的,痛苦是遍佈且非常微細的。而我們真正缺乏的,是如何與基礎的幸福感連結,我稱之為本質愛。

在愛的周圍環繞了不少創傷,但愛與快樂其實是有連結的。我們在當今社會所提倡的是:將快樂建立在希求與恐懼之上,我們將恐懼當成驅動力,來促使我們達到外在的快樂。

原本我們需要百分之五十快樂,但是卻盼望有百分之兩百,來填滿基本的幸福感。

但我認為人們真正缺乏的是基礎的幸福感,而那並不會因為獲得物質就感到滿足 ,我認為需要一些不同的解決辦法。

我們與原有的基礎幸福感失去連結了,這基礎幸福感也就是情緒的中心,我稱之為本質愛,我認為佛教有很多種的方法,提供我們去與之連結,我認為其他傳統文化中也有的。因此很多大師嘗試將好的倫理循環帶入現代社會,在現代的教育當中「認知面向的教育」發展的非常好的,但是情緒發展面向的教育顯得薄弱不足,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問題之上造成很多的痛苦。

 

 

 

 

心與身體感覺分家了

 

情緒發展與認知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即是粗重身與粗的苦痛,如何將之連結微細身當中的微細苦痛?

 

我認為,理智心或是我們所說的知道或想法,是由身體中的恐懼所引發,理智心開始去尋找解決方法,那個結果又回到了情緒中,情緒不斷的生起、激發,就會在微細身當中留下印記,變成扭曲狀態的微細身,之後如果再有狀況觸發微細身中的印記,就立即引發情緒,加快了思考,像是連鎖反應的循環,在某些時候甚至無法停止思考。身體或是微細身想要停止,但是理智心還是不停的運轉思考,我想在那時候,就會變成很大的痛苦,也就是身體的感覺部分、情緒或是微細身往一個方向去,理智心想要休息,想要找到快樂,往另一個方向去。 兩者都希望由外面尋找解決的方法,而不是放下,單純的與自己的身體在一起,對自己的微細身或是粗重身仁慈。

我們需要在自身當中找到一種幸福感,培育它、使它強壯,讓這就成為了一個基礎,之後無論你做什麼,都會變得非常健康。但現在情形是內在很脆弱,心中動盪搖擺,沒有根(立足點),沒有膽量,沒有幸福感,而你又渴望快樂,所有就成為有條件的快樂,我們希望外在狀況條件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我們的幸福感無法這樣解決。        

我來自西藏,西藏的社會,尼泊爾社會,某種程度上的印度社會,這些地區的情緒發展很不錯,但是缺乏認知面向的教育,  但在西方世界,在年輕 幼兒時期 就過度著重在認知基礎與發展的教育,

學習組織管理,要守時,這些部分都很好。但也因此而導致過多的壓力,影響了神經系統,身體及微細身的狀況,阻障了內在的幸福感。

 

 

 

 

 

握手修持   

 

去觀想微細身是有幫助的嗎?

 

你可以去觀想,但更有效的是去感受微細身,而不是去想微細身,去想像、觀想,這都只是頭腦部分,先暫時將思維放下丟掉,然後去覺知。我想 在內觀系統有很棒的修持: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跟法念住,我們需要那樣的覺知或是正念,去覺知身體與微細身。     

 

您能說明一下這個修持嗎?

       

我通常解釋,心當中包含思維的心、知道的心、覺知的心及心的基礎明晰,人們有很多壓力與干擾以及思考過多,我要求他們丟掉思維,而丟掉思維的方法是,將之丟進身體裡面去,你不是在思維著身體,你只是知道著身體,用覺知這個元素,去覺知到你的身體,在那當中,會有許多的東西出現,但不論什麼東西出現,我們就只是覺知,不去壓抑,不沈溺其中,也不逃離它,也不使用特別的對治法去馴服那些東西。但是覺知始終在那裡,不論身體感覺感受,情緒感覺,微細身感覺,正面的、負面的,無論任何感受感覺在身體內出現,心只是單純的覺知,慢慢地,因為我們沒有對成因做出反應,比方左手是成因,右手是反應,這起反應者沒有對微細身的壓力或粗重身的壓力作出反應,但它待在那當中,覺知著、知道著,但不做任何反應,因為這個緣故,我們不再加強成因,慢慢地它就打開了,當它打開了,你就將智慧帶入它,這稱之為受念住,只有感覺能幫助感覺,在那個階段,思維是無法幫助的。

 

 

       

 

麽 下一個階段的修持呢?

 

下一個階段,你可能會感受到或是覺知到身體感覺中麻木的部分,你仍然待在那裡,不做任何評判,不評判即是仁慈,試著不去做調整,或說不去改善、變得更好,理智心及覺知就只是待在那裡,像個大哥,但嘗試不去解決問題,因為在身體中的壓力已經受到創傷,你做的任何事,它都無法接受,但是「待在那裡」是非常重要的,慢慢的就會打開來,麻木開始打開來,再來 底層沸騰激動的情緒可能會出現,過去的記憶、過去感受都被打開來。同樣的方法,不去壓抑,不抗拒,也不逃離,不用特別的方法對待它,情緒會自己打開來,然後會持續地打開~打開~打開。

有一天,在底層有種微細身真正平衡的感受,那就是幸福感,那種感覺就像是,很好,我稱之為安好,沒有任何理由,不帶任何條件,就只是感覺很好,我稱之為我們與生俱有的權利,去感受它,在幼兒時期我們就擁有的,年輕的時候我們有那火花,有一點的幽默、自由、安好,但漸漸地,它被恐懼及希望給壓抑且覆蓋,因此我們需要再度打開,重新與它連結,但是為了要重新連結,有很多東西我們需要去處理,麻木、沸騰激動的情緒,全部都被打開,最終我們會與我們的基礎的幸福感相遇,跟它待在一起,好幾年好幾個月,我稱之為本質愛,那就是所有感覺修持的根基。

像是慈悲,如果沒有本質愛,想做慈悲的修持是行不通的,或許在頭腦中知道有道理,但是內心卻感受不到。如悲心,你的頭腦理解道理,但卻沒有真正的感受。因為自己有種空洞感,沒有本質愛是會有空洞感的,我們嘗試去填補那空洞感,嘗試要放一些東西填補空洞感,因此就向外去抓取物體,越是去抓取東西,那覆蓋物就變得越厚重。

因此我們需要打開來,就只是等待,要丟掉思維,簡短的來說就是丟掉思維,去覺知任何的出現,我們不去選擇特定的感覺,任何感覺都可以,只是覺知,讓它去做它想做的事,慢慢地會打開來,一個打開來,又一個打開來,你就會找到基礎的幸福感,跟它待在一起,然後我們再開始訓練思維,我認為在那樣的狀態下,訓練思維是非常好的,因為不會受到身體中壓力的影響,因此可以正確的思維。這時去思維四無量心去思維所有的佛法教理當你思維時會伴隨著湧現出情感,因為彼此沒有失去連結。過去失去連結時,即使你去思維,你可能無法感受到。我看到在西方國家或高度發展的國家有這樣的問題,在西藏,我們沒有強調在認知的教育,所以情緒發展方面是不錯的,因此當訓練四無量心、觀想時,情感、感覺隨之而來,因為中間沒有被阻斷,這時越去訓練思維,感受就越深切,因為當中沒有被阻障  。

 

 

 

「執以為實的我」與幸福感 或 缺乏幸福感 的關聯性是什麼?

 

「執以為實的我」,就像是我們從小時學習:「這是杯子,這是湯匙,這位是你爸爸,這位是你媽媽,星期日,星期一,我們的世界」,我們以堅實的方式被教導著,這是這個、那個、這個,漸漸地我們學會這樣的模式我們開始看待所有一切都是堅實的,但所有東西並非堅實的,它們當中有著流動性,有著很多的變動,但是我們沒有這樣去教導,我們擔心如果我們教導事物不堅實,我們認為孩子們會因此不認真學習,或不認真面對人生,因此我們教導著很正經、嚴肅的事,漸漸的,這正經嚴肅就進入我們的系統。當我們往內看,好的事 我們執以為實,當我們經驗負面的事情時,我們也緊緊抓著,如同岩石般的堅實,因為這樣的執以為實,某種程度上 就凍結了我們基本的幸福感,我們因此變得麻木,當我們有一些情緒的問題時,我們以執以為實方法緊緊抓著,嘗試去修整它,所有一切就像被鎖住、困住。

我們需要幽默感的,這也是我認為在佛法方法中有,去禪修或學習分析式禪修,去分析所有東西,是如何存在,你感知是這樣,但真的就如同你感知的那樣嗎?我們去探詢物質的實相,物體本身及主體,也就是感知者,有任何實質、真實堅實地存在嗎?沒有。

我們的頭腦知道,但如何將之傳遞到我們整個系統,我認為那是最具挑戰的。要讓認知上去理解,是有挑戰性的,但還可以 ,但如何將訊息傳遞到我們身體中的麻木,心靈中的阻障,我們身體系統的躁動不安,我們要如何去轉化他們呢,因為線路已經阻塞了,我們的頭腦有運作,但身體其他系統沒有連結上。這是為何我致力教導:如何將認知理解到的,傳遞到整個身體系統,讓整個身體與理智心同步生起感恩  體驗佛法,開啟洞見,那生活生命會更為從容、安樂,在那發生之前,總是有個斷層裂口,我們會說「我知道的」,但卻依然重複做著相同的事。

 

   

 

本質愛是非常流動的 開放的 且沒有執以為實的緊繃感是嗎?

 

沒有的,我稱之為「僅只是我」merely,有一種我 稱之為「功能我,有用的我」,不過度的執以為實。如果你緊握過度,是沒有用的,你就是用正確的力度握著任何想握的東西,比如握著衛生紙,你不會握得太緊,而你握得太鬆,它會掉下去,這當中有適當的力度,也就是健康的我,是我們都需要的,我們都以超過所需的力度狀態緊握著,這也是為何整個系統變得緊繃且麻木。我們要去知道當中的平衡,我無法告訴你需要多少力度去握,我們可以從眼神、行為看出對方焦慮不安的程度,但如果正在經驗這樣狀態的人,需要去經驗感受自己,找到正確的力度,找到正確的速限,內在的速限。這是恰當的速度、恰當的認真,現在我太嚴肅面對了,需要減少嚴肅的部分,與本質愛連結,加入點的幽默,然後認真面對,不是空洞的嚴肅,正經中帶點幽默與嬉戲 玩笑,也就是我所說的,「內在單純,外在繁盛」,這是單純與繁盛的共舞。

 

 

微細身開示影片及其他相關的影片,請見官網:

專題開示「療癒道」:http://www.pundarika.tw/?tw&instruction_50=145

精要短片分享「遇見本質愛」系列:http://www.pundarika.tw/?tw&instruction_51

 

 

仁波切最新課程公告網址:http://www.pundarika.tw/?tw&news_16

 

仁波切課程報名即時通知:官方line@   加入好友     Line@ID:@ydm7090w

 

愛的漣漪不斷~法佈施

 

幫助眾生開悟是佛法的核心價值。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諸布施中,法布施為最。

 

維摩居士在上開經文中說:「法佈施是以身作則,如法修行,做一切眾生的榜樣,這是真正的法布施」。自己如實修行,也幫助眾生轉迷為悟,就是法佈施。人身難得,正法難遇,何其有幸,透過仁波切的教導,我們得以調整粗、細色身,讓自己成為放鬆、柔軟、有彈性的法器,安住在本覺中,自在地與各種好與不好的情緒、煩惱及生起的一切顯相共舞,信心充滿,遠離憂懼。

 

將仁波切的法教傳播出去,讓愛的漣漪不斷擴散,就是最殊勝的法佈施,自利利他,福慧雙修,功德無量。

 

分享方法:將仁波切的法教透過下方「分享鈕」分享至粉絲團、部落格、line、wechat、電郵微博、推特,或經由簡訊等分享給親友。